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是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它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下面着重从不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发展理念的概念与本质特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三个方面阐明它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 当前不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全面”。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与矛盾日益突出和明显。一是城乡间的不协调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取得了巨大的变化,但城乡间的二元结构状态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化,并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向。城乡的二元结构体制严重制约了当前农村、农民、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最终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二是区域间的不协调发展。因历史原因,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很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快速,中西部地区发展比较缓慢。虽经过改革开放,各地区发展取得了比较大的提高,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整体发展速度;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的一个国家,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口、资源与环境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四是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不协调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在资源、能源和技术等方面的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过度依赖国外资源、能源和外贸、外资,使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或风险。
当前不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障碍和拦路虎。要确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二、协调发展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协调主要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个方面发展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综合平衡、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因而协调发展着重强调正确处理我国在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的发展整体性。协调发展理念的本质是强调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和谐、统筹、均衡,着重解决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发展方面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针对此本质,它可包含以人为本,尊重客观规律的综合发展、系统间、要素间的多层次协调、基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整体发展效应高于孤立发展效应、层次性、动态性及其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具有系统性等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求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就是说,我们期望的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全面小康是覆盖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特别是包括农村的小康、贫困地区的小康,它将使我国现行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把贫困帽摘除掉,全面小康是惠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城乡区域携手的普遍发展。因此,协调发展理念很好地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目标要求。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实现协调发展,既可以拓展发展空间,又可以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这样才能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因此,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有利于我们党准确把握国家的发展大局,有利于我们党对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深化,最终使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过程中各类短板、瓶颈问题的重要举措。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它是指决定木桶盛水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如果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采取一些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合理的,那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就必须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短板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不仅会阻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均衡发展,还促使我国经济社会矛盾的加深、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瞄准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总之,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主要是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既是针对发展中面临的不协调问题,也是一种主动、应势而为,充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结果。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和决胜钥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望才不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