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上午,原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层次拔尖人才、特聘教授旷三平在南华大学雨母校区崇德楼418报告厅作了题为《哲学的未来刍议》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何小英主持,学院师生代表积极参加。
首先,何小英书记在开场致辞中高度评价旷三平教授在国内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学者中具有的影响力。在全场热烈掌声中,旷三平教授以深邃的哲思展开论述,在人类思想的浩瀚星空中,马克思哲学的未来性思想熠熠生辉,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迪。他指出黑格尔认为未来是未开启之书,费尔巴哈主张理性享乐当下,而马克思以实践为钥匙,开启未来之门。
报告中,旷三平教授以中西文明对话为经纬,揭示哲学未来性的时代内涵。他援引《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的东方智慧,对比嫦娥奔月神话与航天梦的美学跨越,阐明中华民族“仰望星空”的文明基因。谈及中国梦,他激情阐释:“从汉唐盛世的疆域雄心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愿景,从罗素笔下‘最具忍耐力的民族’到习近平主席‘百年变局’的战略远见,中国正以实践将传统未来观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他指出,这是对马克思哲学未来性思想的承继与发展,展现了中国在新时代对未来世界的深刻洞察与积极构建。奏响了时代的壮丽乐章。
现场互动环节,师生就“在新时代怎样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哲学思想”等话题展开热议。旷三平教授勉励青年学子:“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新时代青年当以批判思维与实践精神,做未来世界的‘凿空者’。”
这场思想碰撞不仅是对马克思哲学未来性的深度解读,更是一堂生动的文明互鉴课。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在马克思思想与中国智慧的交融中,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寻正迈向新境界。